剛出國唸書時,最受不了的就是國外的食物,覺得外國食物味道很怪,每次都要忍住閉氣吞下去。當時住在學生宿舍,宿舍裡有餐廳提供三餐,除了早餐其他的兩餐總是令頑子食不下嚥。剛吃到真正的生菜沙拉時,那種「菜腥味」真受不了,要不是有醬料佐菜否則真覺得自己像頭牛在啃草,而自助餐的菜餚總是呈現令人作嘔的黏稠狀,肉塊通常很大塊還帶點血(頑子總是聯想著那樣的畫面~~ 野人族拿起肉塊大口大口地咬,嘴角還會滲出血的樣子),國外的長條米跟台灣的米也不一樣,麵食只有義大利麵,最好吃的只有Pizza吧。還好的是他們一定會提供甜點跟冰淇淋。
剛到美國唸書,我的阿母特地為我準備一個大同電鍋。由於附近有一家很破舊的越南超市,我常去那裡買綠豆,煮個綠豆湯來解慰一下思鄉的心情。記得在台灣時從不敢吃皮蛋,在美國看見皮蛋時買了兩顆還有一瓶醬油膏,回到寢室吃皮蛋時居然感動地有掉淚的衝動。在美國我從來沒有餓過,食物只要塞進口裡不會餓就好,只是外國食物跟外星球食物一樣,還是比不上家鄉菜阿。
漸漸習慣美國的飲食之後,開始喜歡吃他們的Buffet(All you can eat吃到飽那種),我很喜歡吃Rib(用甜酸醬烤的肋排)、Buffalo Wing(酸辣的炸雞翅)、牛排(還要帶點血的那種,頑子被野人族改造成功拉)、Omelette(煎蛋餅)、Lobster(龍蝦)、Oyster(生蠔)…還有墨西哥菜、義大利菜、日本的迴轉壽司、法國菜 ~~~ 等等,不過飲食的適應也是到美國第三年以後的事了。
到了英國之後,也因當地的飲食而調整,也許習慣外國的飲食,所以適應上比較快。久而久之發現英國除了下午茶跟Fish and chips,幾乎沒有美食可言。我喜歡當地的義大利餐廳、俄羅斯餐廳或墨西哥餐廳,至於英國菜就不敢恭維了。
作菜對頑子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想吃家鄉菜就要靠自己作,所以通常都是朋友傾囊相授食譜以及跟打電話跟老媽討教一點一滴學來的。我會作的菜不多,不過是壽司、牛肉餡餅、月餅、麻薯、芋頭排骨、鳳梨炒蝦仁…之類的。由於烤箱跟微波爐是國外宿舍必備的廚具,因此頑子在相關方面的食譜比較熟稔,像是烤蛋、馬鈴薯沙拉、蘿蔔糕、烤蛋糕跟小餅乾、褒湯、烤魚~~~ 之類的。住在學生宿舍時,廚房都要跟其他五~八個學生共用,而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國家;像是非洲、韓國、美國、大陸、墨西哥、祕魯、阿拉伯、伊朗、香港、新加坡….等等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他們會變出各式各樣的異國料理,有香的有怪味的,有差點鬧火災或鬧水災的,所謂天下事無奇不有。記得聽朋友抱怨過他有個非洲來的室友煮菜味道奇臭無比,每當只要他進廚房煮菜,所有的其他室友躲的躲逃的逃,不過他倒也很識相,總是等到大家煮過飯後才進廚房。聽說那個非洲同學在非洲有四個老婆,許多男生都羨慕不已,當人家問他有四個老婆的心得時,他總是回答說:「Oh! It’s terrible, my wives are fighting all the time.」他還說每天都要調停那些老婆們的紛爭常常弄得神經錯亂。
還有個埃及室友更绝,由於她第一次到英國唸書,不懂電熱爐這種新科技的爐具,居然拿起火柴點火想在電爐上燒火煮菜,嚇得大家趕緊制止她。我以前的英國室友吃的不是Pizza就是微波爐食品,大陸室友就很屌了,她們煮的料理就好像餐廳裡的菜色,不論是小籠包、糖醋魚、蒸餃、水煎包、叉燒肉、廣東粥~~~,有次我看見一個浙江室友正在處理一條鱒魚,我問她:「妳今天又要煮什麼好料理呢?」她說:「沒什麼的,就西湖醋魚。」哇!光是聽名字我的口水就快流出來了。馬勒到英國發現一般英國人花在煮飯的時間上非常少,都是買冷凍食品直接丟進微波爐或烤箱幾分鐘之後就可以吃了,而且吃起來味道很不錯。而花最多時間在煮飯作菜的民族應該就是大陸室友拉。
奇怪的是,到了英國之後對食物的品嘗能力驟降,朋友們好像都認為頑子對食物幾乎不挑剔,所有能吃的都說好吃,連放在冰箱的三明治都可以直接拿來吃。不過頑子最少碰的食物,就是漢堡跟泡麵,對它們總是興趣缺缺。基本上來說無論怎麼怪的食物,只要能吃的頑子總是可以接受。說真的怪東西吃久了就不怪了,不習慣的日子有一天也有適應的時候。大概到了英國的「偏僻的鄉下」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之後,飲食習慣也被改變許多。回到台灣,最享受的就是美食,台灣的飲食文化可不是開玩笑的,走到哪裡就可以吃到哪裡。更棒的是可以吃到媽媽親自料理的好菜,真是天下第一享受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