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真的很想索性到法院公證結婚算了,聽馬勒說結婚必要的步驟,拍婚紗、訂教堂、喜餅、提親、送喜帖
拉拉雜雜的瑣事多得令人望之怯步。隨意瀏覽幾家婚紗店的網站,覺得每一家都差不多,也許價錢略有不同,只是自己肯不肯砸錢罷了。我想像著自己拍婚紗的情景~~~穿著猴子裝在林子裏漫步、穿著大象制服在草地裏翻滾、穿著蝴蝶衣裳在花叢間穿梭、穿著糖果衣在咖啡店門口裝傻 ~~~ 拍婚紗在台灣變成一種非常極端的商業手段,即將結婚的準新郎與新娘變成婚紗店賣弄戲碼與剝削金錢的對象。也許因為經濟的考量,逛了幾家婚紗店下來,心情反而沒有因此更加喜悅。



 



算一算結婚所需的費用、人力、與時間,頑子衡量一下家人跟馬勒所能負擔的能力之後,還是覺得能省則省為最實際。「大姊,妳何時結婚呢?需要幫忙嗎?」貼心的妹仔跟小芬這樣說時,頑子總是感到特別窩心。我想簡化結婚的策略,媽媽頗有微詞,她不悅地問道:「即將當新娘的女孩,都帶著興奮期待的心情,想要好好辦一場隆重的婚禮,我不懂我的寶貝女兒爲什麼要堅持把自己弄得這麼委屈呢?」頑子花了好多的功夫去說服母親不滿的心情,作女孩的誰不希望能擁有一場轟轟烈烈的婚禮呢?!頑子已經不是167歲愛幻想的少女了,老爸回天家後,家裏一切要靠媽媽來擔待,所有花費支出都靠馬勒跟媽媽,頑子還沒有工作,這樣的心情誰能懂?!



 



現在似乎感受出,嫁女兒對父母的那種極為複雜的心情。曾經看過不少親戚朋友嫁女兒那種難分難捨的場面,也許現代社會不同了。問題是,我的阿母已經五十三歲了,她當初從宜蘭嫁到雲林夫家,一年只能跟外婆見一次面,那種傳統的觀念依然存在,她以為頑子嫁了就是潑出去的水。「媽,妳不是嫁女兒,妳是賺了一個女婿拉。」頑子跟媽媽這樣說,希望媽媽能想開一點。以前媽媽的同事嫁女兒,她都是跟著娘家那邊哭成一團,唉喲,現在什麼年代了,她怎麼還那麼傳統呢?!



 



說真的我無法分擔母親那種「嫁女兒症候群」,還好馬勒跟媽媽的感情不錯,也許這一點可以安慰媽媽那種惶恐不安的心情。「媽,我來洗碗拉。」「媽,這個我來作就好。」覺得回到家好像都必須跟媽媽搶著作家事,見媽媽總是不忍說:「寶貝女兒阿~~ 我來就好,妳以後嫁人就有作不完的家事了。」以前的女孩嫁到夫家後,都是做牛做馬,可是現代女人的地位比起以前好很多了。媽媽的傳統觀念對我來說好像是以前古代女人綁小腳的時代,也許我的觀念跟她差異極大,但是反過來想,她也因此影射出自己身為妻子與母親的心情吧。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小時候等待爸爸回家是一件重要的大事,記得媽媽常說想知道爸爸是不是快回家了,只要觀察我跟妹仔的反應就知道了。曾經在
Discovery頻道看過一篇報導,家裡的小狗跟主人會有特殊的心電感應,科學家作一個實驗,當主人快回到家約前十五分鐘,小狗會突然不安起來,然後會不時地望著窗外跟作等門的動作,巴望著主人快快回家。我跟妹妹大概就是那樣的情形,在我的印象中,通常都是從心裡「聽」見爸爸摩托車的聲音,感應到爸爸即將回家,然後既興奮又期待地站在門口, 果真屢次不爽大約過十分鐘,爸爸騎著摩托車的帥氣模樣就會出現在面前。



 



小時候被放在保母家或被寄放在父母朋友的家裡,我跟弟弟、妹妹有個共同的現象,就是會一直乖乖地等下去,我們變成別人家門口的站衛兵,眼巴巴望著父母的影子出現。有父母在身邊我們總是覺得很有安全感,萬一爸爸或媽媽出遠門不在家,孩子們總是感到不自在。



 



放寒暑假時,由於媽媽是國小老師,跟孩子們在家當「英英美代子」,每天下午等爸爸回家總是一件令人期待的大事。爸爸通常不會買什麼玩具、或好吃的帶回家,其實只要看到爸爸回家,孩子們一定會熱烈歡迎他。記得有個學姊生了寶寶,我去探望她時,看見她把娃娃放在她的正前方,她說只要在娃娃的視線之內能看到她就不會亂哭,這樣的心態我似乎能夠體會哩。



 



爸爸以前常跟我們堆積木、玩樂高玩具、玩大富翁、象棋、跳棋……到了長大之後,父母教孩子們玩橋牌跟拿破崙。我跟妹妹反應比較慢,有時自己當「秘書」還會不小心拿出來打「拿破崙」,真的好糗。還有玩拱豬捉羊時我跟妹仔都是「金豬獎」高手,分數總是滿江紅。阿弟喜歡跟我們這種頭腦不大靈光的人玩,他居然說這樣比較有成就感,真想扁他。

 




 



記得以前全家很愛吃手扒雞,媽媽那時常常去香雞城買手扒雞跟五副塑膠手套回家,只聽見「開動」一聲令下之後,全家大手小手黑手白手通通下搶成一團,吃得非常過癮。「媽媽,我的腿被姊姊拿去了。」妹仔看見我拿著雞腿時氣得大叫,我說:「這是我的腿,誰叫妳動作慢。」媽媽看不下去時,會說:「頑子,把妳的腿分一點給妹仔吃。」妹仔跟頑子噗吃大笑起來,妹仔說:「我不要吃姊姊的腿。」爸喜歡故意調侃說:「剛才不是說有人說要吃姊姊的腿?」我拉高聲音對爸爸說:「是雞腿拉。」聰明的阿弟通常不動聲色,自顧著努力吃雞肉,也沒人敢跟他搶,他那種「鬼哭神嚎」的功力不是蓋的,搶他的肉吃可得花上整個晚上的時間安撫他的眼淚。媽媽通常只吃雞屁股、雞脖子、跟雞翅膀,爸爸通常會把剩下的雞肉一一分給孩子們吃,我們小時候被寵壞了,天真地以為父母不愛吃手扒雞。><



 



長大後,孩子們都遠飛至異鄉唸書,等候的角色被調換過來,變成父母在家裡巴望孩子回家。每當孩子放假回家,父母會用心地整理房間,準備好吃的料理,把大門打開,媽媽還會走到門口,看阿望著孩子們的蹤影。頑子看了對媽媽說:「媽,阿弟還要一會兒才回到家,妳進來屋子裡等吧。」媽媽回答說:「我不要緊的,阿弟待會就回來了。」頑子有一次看見媽媽那種焦急等待的心情,問爸爸說:「爸,媽媽實在太性急。」爸爸回答說:「這妳們作孩子的就不懂了,聽到妳們說了一句『週末要回家』,妳老媽晚上會興奮的睡不著呢。」我說:「太誇張了吧。」爸爸說:「所以阿,孩子們在外面唸書,也別忘了常打電話回家,作長輩的通常會感到很窩心的。」每次看著媽媽先在客廳裏不安地走來走去,過了幾分鐘,等不及的媽媽會走出去站在家門口等,時間又過了幾分鐘之後還不見人影,她會再走出去到巷口等,又這樣一直等一直等,很有耐心地等著孩子快快回家。後來大家心知肚明,知道媽媽等孩子的心情,然後爸爸會遞一件外套出去給媽媽,說:「天涼了,進來屋子裡等吧。」只見媽媽眼睛直視前方任性地說:「我不要緊拉,反正也沒事,順便出來散步走走,你先進屋裡吧。」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無論我們長多大翅膀多硬,我們都需要那種溫暖的角落,到底世界上還有多少人可以為自己做牛作馬還甘之如飴,始終深愛著你且從不離棄你呢?家,對每一個人而言又是怎樣的情愫呢?家真是成全愛的好所在,我的家,永遠是那片最溫馨的天堂。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圖片來源>>



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匈牙利人)是十九世紀的鋼琴界的大明星,不論是作曲、鋼琴演奏、以及鋼琴教學都有很大的貢獻。他在維也納與徹爾尼(Carl Czerny)學習鋼琴,徹爾尼本身就是很重要的鋼琴教育家。後來跟著父母遷居到巴黎。(巴黎是十九世紀重要的藝術重鎮)李斯特讓鋼琴家從貴族的附庸制度一下子提升到可以獨力生存的演奏家,這一點跟當時整個大時代中產階級意識逐漸覺醒也有很大的關係。





之前提過蕭邦的練習曲
<<請參考這裡>>據說蕭邦跟李斯特初次見面時就成為好朋友。蕭邦的第一套鋼琴練習曲就是獻給李兄的,他又讓李斯特爲他的練習曲作首場演出,當時兩人的魅力如同排山倒海一般,許多婦女都為之傾倒。也因為他的練習曲的創作手法跟樂曲風格跟蕭邦有許多類似之處,他的練習曲被認為抄襲蕭邦之嫌,也許是音樂風格相互影響下,兩人後來從好友演變成為樂壇上競爭的對手。



 


 

後來李斯特也創作鋼琴練習曲,大致上來說風格就是「浪漫激進派」,一邊討浪漫,另一邊又帶著豐沛的戲劇張力。李斯特一共創作三套練習曲:Concert Etudes1848)、Transcendental Etudes1851)、and Paganini Etudes1851,李斯特將這套練習曲獻給當時頗有名氣的女鋼琴家克拉拉,也就是舒曼的妻子)。




視聽音樂的網址如下
:


Concert Etude - No.3 Un Suspiro

Paganini Etude - La Campanella 

Transcendental Etude - IV. “Mazeppa”



 <<音樂來源請點這裡>>


 




李斯特彈琴時,椅子坐得比一般人還要高,他懂得利用肩膀跟身體的力量去彈琴,也因為他的手指的功力太過強勁,彈斷了不少琴弦,鋼琴的改革也因此提升,現代的史坦威鋼琴跟十九世紀的ErardPleyel的鋼琴差異就很大,也因此琴弦變得越來越堅固,踏板技術越來越繁複。



 




李斯特在十九世紀算是相當前衛的作曲家,表演風格上,他挑戰音樂藝術的戲劇張力;在作曲方面,他不斷嘗試突破和聲音樂的侷限,他的最晚期作品就意味著二十世紀初新音樂的雛型了,音樂介於調性與無調性之間,而且晚期的曲子極為簡化,跟早期的熱情澎湃洶湧的風格差異極大。浪漫樂派在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出現反省與質疑的現象,人們開始不再滿足那樣的風格,李斯特似乎意識到旋律主導性的音樂勢必轉型,他的晚期作品不斷嘗試打破調性音樂的領域。不過他的嘗試只是個雛型,到了十九世紀末期,調性終於被瓦解,許多作曲家開始用和聲進行音色的實驗,例如:馬勒德布西作曲家。


 




PS. Ligeti
Piano Etudes容後再敘,因為頑子這陣子思考之後覺得從十九世紀帶到二十一世紀這樣感覺比較完整,不然一下子跳到無調性音樂恐怕對於古典音樂的理解會有一點落差。希望喜愛現代音樂的好友們不會介意才好 ~~~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大陸室友雪兒好召我跟捷克室友莉可辦個晚餐回請房東太太。雪兒是這次的大廚,大部分的菜跟飯通通由雪兒一手包辦,我跟莉可是她的助手,雖談不上幫忙,只不過切切菜,買瓶小酒罷了。







這是雪兒從大陸帶來的小電鍋,可以煮飯,份量很少,不過四個女人吃居然剛剛好,如果有男生的話鐵定這一小鍋飯就被一個大男生搞定了



房東太太跟莉可還要跟我們學如何用筷子夾菜,在外國人面前拿筷子吃飯好像是Chinese Kong-Fu (中國功夫),看著她們好奇跟欽佩的眼神,頑子總是感到特別驕傲哩!就像老外拿著刀子跟叉子,一副紳士淑女般,動作優雅地吃完整套西餐的道理一樣。其實也是有點訣竅在裡頭,筷子取菜也不是每一次都是用夾的,有時依照菜的形狀也要調整筷子的方向,有橫向、直向、用筷子直接叉進肉塊裡來吃
…..等等不同夾菜的方法;使用西洋的刀叉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很懂得利用刀子的各種面向來切肉或切菜,有短切法、長切法、將刀子豎直利用刀頭切割…….等等無所不用其極,更酷的是,他們的刀子還分為一般刀子,塗麵包醬的刀子,以及切牛排的刀子,可見他們對於刀子的使用的成熟度。



 



 

這個中式餐點吃起來特別過癮,雖然這一頓享用的是一般家常菜,也夠令頑子感動萬分了。很久沒有吃到東方菜,吃起來總是感到特別的美味。



 



這是我們今晚的菜色。



 



 





 


 


這是雪兒最拿手的番茄炒蛋,滑嫩的蛋香跟番茄味融合出特殊的口感。





這是頑子的酸辣濃湯。
(大家都喜歡這個湯,其實那是用康寶的湯包煮的 ~~)



吃了這一餐房東太太跟莉可都讚不絕口,看來她蠻喜歡東方的菜色的。雪兒是個可愛的上海姑娘,經過這一餐之後也令頑子另眼相看了,她不但可愛以後還是賢慧的妻子喔。頑子從來不炒菜,因為怕被油漬沾到身上,我只趕用烤箱跟微波爐。記得每當老媽跟馬勒要下油鍋炒菜時,我這個老土總是躲得遠遠的還把耳朵摀住,聲音好像「大爆炸」的威力,每次看到油煙四起、爆炸聲不絕那一幕總是心驚膽跳地。總之,這次真的很感謝雪兒大展廚藝讓我們都吃得很盡興。

 



(PS 房東太太拿筷子的樣子很專業喔 ^_^)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剛出國唸書時,最受不了的就是國外的食物,覺得外國食物味道很怪,每次都要忍住閉氣吞下去。當時住在學生宿舍,宿舍裡有餐廳提供三餐,除了早餐其他的兩餐總是令頑子食不下嚥。剛吃到真正的生菜沙拉時,那種「菜腥味」真受不了,要不是有醬料佐菜否則真覺得自己像頭牛在啃草,而自助餐的菜餚總是呈現令人作嘔的黏稠狀,肉塊通常很大塊還帶點血(頑子總是聯想著那樣的畫面
~~ 野人族拿起肉塊大口大口地咬,嘴角還會滲出血的樣子),國外的長條米跟台灣的米也不一樣,麵食只有義大利麵,最好吃的只有Pizza吧。還好的是他們一定會提供甜點跟冰淇淋。






 



 


剛到美國唸書,我的阿母特地為我準備一個大同電鍋。由於附近有一家很破舊的越南超市,我常去那裡買綠豆,煮個綠豆湯來解慰一下思鄉的心情。記得在台灣時從不敢吃皮蛋,在美國看見皮蛋時買了兩顆還有一瓶醬油膏,回到寢室吃皮蛋時居然感動地有掉淚的衝動。在美國我從來沒有餓過,食物只要塞進口裡不會餓就好,只是外國食物跟外星球食物一樣,還是比不上家鄉菜阿。




漸漸習慣美國的飲食之後,開始喜歡吃他們的
BuffetAll you can eat吃到飽那種),我很喜歡吃Rib(用甜酸醬烤的肋排)、Buffalo Wing(酸辣的炸雞翅)、牛排(還要帶點血的那種,頑子被野人族改造成功拉)、Omelette(煎蛋餅)、Lobster(龍蝦)、Oyster(生蠔)還有墨西哥菜、義大利菜、日本的迴轉壽司、法國菜 ~~~ 等等,不過飲食的適應也是到美國第三年以後的事了。



 





到了英國之後,也因當地的飲食而調整,也許習慣外國的飲食,所以適應上比較快。久而久之發現英國除了下午茶跟
Fish and chips,幾乎沒有美食可言。我喜歡當地的義大利餐廳、俄羅斯餐廳或墨西哥餐廳,至於英國菜就不敢恭維了。



 





作菜對頑子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想吃家鄉菜就要靠自己作,所以通常都是朋友傾囊相授食譜以及跟打電話跟老媽討教一點一滴學來的。我會作的菜不多,不過是壽司、牛肉餡餅、月餅、麻薯、芋頭排骨、鳳梨炒蝦仁
之類的。由於烤箱跟微波爐是國外宿舍必備的廚具,因此頑子在相關方面的食譜比較熟稔,像是烤蛋、馬鈴薯沙拉、蘿蔔糕、烤蛋糕跟小餅乾、褒湯、烤魚~~~ 之類的。住在學生宿舍時,廚房都要跟其他五~八個學生共用,而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國家;像是非洲、韓國、美國、大陸、墨西哥、祕魯、阿拉伯、伊朗、香港、新加坡….等等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他們會變出各式各樣的異國料理,有香的有怪味的,有差點鬧火災或鬧水災的,所謂天下事無奇不有。記得聽朋友抱怨過他有個非洲來的室友煮菜味道奇臭無比,每當只要他進廚房煮菜,所有的其他室友躲的躲逃的逃,不過他倒也很識相,總是等到大家煮過飯後才進廚房。聽說那個非洲同學在非洲有四個老婆,許多男生都羨慕不已,當人家問他有四個老婆的心得時,他總是回答說:「Oh! It’s terrible, my wives are fighting all the time.」他還說每天都要調停那些老婆們的紛爭常常弄得神經錯亂。



 






 


還有個埃及室友更绝,由於她第一次到英國唸書,不懂電熱爐這種新科技的爐具,居然拿起火柴點火想在電爐上燒火煮菜,嚇得大家趕緊制止她。我以前的英國室友吃的不是Pizza就是微波爐食品,大陸室友就很屌了,她們煮的料理就好像餐廳裡的菜色,不論是小籠包、糖醋魚、蒸餃、水煎包、叉燒肉、廣東粥~~~,有次我看見一個浙江室友正在處理一條鱒魚,我問她:「妳今天又要煮什麼好料理呢?」她說:「沒什麼的,就西湖醋魚。」哇!光是聽名字我的口水就快流出來了。馬勒到英國發現一般英國人花在煮飯的時間上非常少,都是買冷凍食品直接丟進微波爐或烤箱幾分鐘之後就可以吃了,而且吃起來味道很不錯。而花最多時間在煮飯作菜的民族應該就是大陸室友拉。 





奇怪的是,到了英國之後對食物的品嘗能力驟降,朋友們好像都認為頑子對食物幾乎不挑剔,所有能吃的都說好吃,連放在冰箱的三明治都可以直接拿來吃。不過頑子最少碰的食物,就是漢堡跟泡麵,對它們總是興趣缺缺。基本上來說無論怎麼怪的食物,只要能吃的頑子總是可以接受。說真的怪東西吃久了就不怪了,不習慣的日子有一天也有適應的時候。大概到了英國的「偏僻的鄉下」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之後,飲食習慣也被改變許多。回到台灣,最享受的就是美食,台灣的飲食文化可不是開玩笑的,走到哪裡就可以吃到哪裡。更棒的是可以吃到媽媽親自料理的好菜,真是天下第一享受阿。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Sidmouth
位於英格蘭西南方,Devon郡的海岸線一角,離Exeter只有15英哩的距離。Sidmouth是一個相當原始的小鎮,它的鄰居就是Lyme Regis,也是化石出產地,科學家們相信這裡保存豐富的地球科學相關的證據,所以這裡也列入禁止開發的海岸線。


 



 



 


Sidmouth's beach因為蘊藏豐富的小卵石(pebble),讓它獨得Jacob's ladder的特殊封號(根據聖經的故事有關)。它的水質非常乾淨,其海水的品質還被英國海洋協會(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 UK)評鑑為高度清淨的海岸線。難怪這裡完全看不到遊艇以及海上交通工具。





 



 


這裡紅色的峭壁是十分突兀的特色之一,峭壁上有一層層的斷層遺跡,從每個斷層也就是古老以前的火山岩所形成,一般相信那是它蘊藏著豐富的地球過去發展的遺跡。



 



 


<<資料來源>> 



走在這條海岸線上,會讓人情不自禁揀起石頭的衝動,這裡的小卵石種類繁多,無論形狀、色澤、圖案都不同。這裡也是英國一般中小學會帶來作戶外教學,讓孩子們上一堂「天然渾成」的地球科學課。我也撿了三顆,這是生平第一次想撿石頭的衝動呢,這裡石頭的魅力真是沒話說。


 



 



 


走著走著天空突然又開始飄起雨來,我們一群人便躲進一家下午茶店小憩一會兒,順便品嘗一下當地的下午茶。也因此在這裡認識新加坡朋友,他們是舉家到英國來唸書,爸爸在唸神學博士,頑子非常敬佩那種唸哲學跟神學博士的學者,總覺得他們腦袋的構造跟一般人不一樣,一直覺得他們很容易跳脫傳統思想的綑綁。出去旅遊的好處是 ~~ You never know who you are going to meet





 



 


Sidmouth除了是保存相當完善的海灘,它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小故事喔,據說當年諾曼地登陸的那一批隊伍就是在這裡訓練的。當時聽了真是大吃一驚,哎呀!好感動阿,這裡讓我想起「搶救雷恩大兵」那部電影。回到家跟馬勒提起這個故事,他說:「不是拉,諾曼地登陸不是為了搶救雷恩大兵拉。」頑子:「怎麼不是為了搶救雷恩大兵呢?害我聽了很感動呢。」馬勒說:「諾曼地登陸的故事跟搶救雷恩大兵是兩回事拉。」頑子突然領悟過來,咚!腦筋轉了一下,裝作一副正經八百的語氣道:「哇哉拉(台語),諾曼地登陸是為了要打德國人拉。」馬勒:「恩,這還差不多。」原來看電影有時還有被誤導的可能性,真是差點鬧笑話了。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從來沒有好好適應過自己的日子,細數在異鄉的這些年頭,究竟有多少次願意去認真地面對當下的時光。從一早起床,嘴裡咬著麵包,配上香濃的English Tea,邊吃早餐邊上網開始,每天例行固定的作息、飲食、語言、接觸的人、面臨的問題….,用一種規律的作息堅持面對沒有規律可言的現實。「生活」對我而言,就像Seven-Eleven裏賣的一瓶無糖開喜烏龍茶,淡而無味,微微的苦澀卻失了傳統品茗中獨特的甘甜味。



 



.一向慣了獨來獨往隨興而致的日子,平時互動的朋友也只有少數的三兩個。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愛上那種輕鬆愜意的單身生活,吃喝玩樂、食衣住行的安排大部分都在掌控之中。



 



也許我也不算完全的單身,我的情人與家人都在地球的另一端,儘管我們無法在現實生活裡共存,卻在虛擬網路的世界裡得到某部分相思的慰藉。無庸置疑的是,獨處時,我擁有的是精神層次的豐富感受。

 




 



我並不是個喜歡沉浸在獨身狀態的人,相反的,我卻一向討厭著老是黏在身邊的孤單身影,每晚還要面對黑夜裡那種令人幾乎打顫的靜肅之氣。也許在那樣的處境我會悶的發慌,悵然的思念卻趁機來挑釁著不安的靈魂。我的形體常常與精神狀態成為格格不入的二分體,照理說我是個堅強而孤單的人,而內心的世界裡卻是極力否定著單身的價值。在冰冷的現實世界裡,我渴望的是相愛、相知、以及被擁抱的滿足。



 



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單身與雙人的黑影組合的綜合體,人群如同被藝術家細心著筆的水墨畫,黑中帶白,白中又帶著黑。單身時我是一個黑影,而有伴時是兩塊黑影,跟著一群人時則是呈現出一塊巨大黑洞~~~ 無論我逃到哪裡,我還是需要承認,自己仍舊是個孤獨的個體。影子總是黑的,而真實的我是彩色多變的,影子是個可大可小的影像,如同孤單在內心裏被放大與縮小的感受,以及被挑起不同程度的慌恐心情。



 



一個人在異鄉成長的日子裡,漸漸習慣在與影子行影不離的況味。而這樣的體會成為日後我必須被尊重的「私人空間」。與影子孤軍奮戰的這幾年,思慮漸漸清晰,也習慣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將自己作毫不保留地赤裸呈現,亦習慣了單純而不經矯飾過的原貌。孤獨是我身處異鄉最大的戰利品,它是我的敵人也是我的好友,如今我跟它之間卻因為即將告別單身之際,形成一股相知相惜的情愫。也許沒人讀出我的內心感受,但是孤單卻化解了這一切,像是揭開自己的面紗,一幕又一幕的呈現,那完美且忠實的自我紀錄片。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Lyme Regis
位於英國西南方的海岸線,屬於Dorset地區的古老小鎮(ps. Lyme Regis亦緊鄰Devon郡)。這裡以它的古蹟的完整性、美麗的海灘風光、還具有地球科學相關豐富的寶藏跟化石的產地著名(also awarded World Heritage Site Status)。







 

Lyme Regis的市區道路狹小複雜,整個市區像是山坡地,路面一直延伸而下,最低處就是13世紀時期有名的海港「Cobb Harbour」。Lyme Regis附近沿岸的海灘也屬於侏儸紀海岸線(Jurassic Coast)的景點之一。這個小鎮最早的歷史紀錄是西元前774年,另外,這裡還發現侏儸紀時期的恐龍化石,一般認為這裡的地理環境,潛藏者許多地球過去的歷史紀錄。  










 


侏儸紀海岸線(Jurassic Coast)約有25英哩長,它的歷史約有一億九千萬年的歷史。蘊藏豐富的化石跟地球遺跡,它曾經被挖掘出菊石(Ammonites)、箭石(Belemnites,也就是烏賊的化石),還有魚龍(Ichthyosaurs)等化石。據說,冬天是開採化石最好的時機。


 



<<圖片與資料來源>>  



 



 


<>







 


除了著名的海灘勝地,在這裡還可以享受日光浴、逛畫廊、看戲劇、參觀化石博物館、看看美麗的花園、出海釣魚、坐遊輪欣賞沿岸風光、看看古老的教堂、品嘗英式下午茶….等等。

  


 

我們首先來到St. Michael’s Church(屬於英國國教會Anglican Church)。

早期在
12世紀就有歷史記載的古老教堂。







管風琴位於教堂後排的正上方。






這個教堂的格局仍然保有天主教的樣式,剛從大門進入就看見地上的碑文,這是當時的重要人物的墓碑。




 



接著看到這個奇怪的東西,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給寶寶受洗的器具。



 

下圖是牧師講道時所站立的位置,位於群眾的左手邊。




 

另外,在群眾右手邊的位置是主導唱詩歌的人所站立的位置。




 

裡面有一群人,是以前長老級的教會人物才能進入的,據說,天主教相信一般人無法直接跟上帝溝通,只能長老級的傳教士才能跟上帝溝通,可見他們神聖的地位。不過後來由於天主教的教廷濫用特權,人民漸漸感到失望,後來被基督教推翻,基督教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直接跟上帝溝通。




 

中午我跟小凡到附近的餐廳歇息一下順便點了簡餐。這家小餐廳雖然空間不大,但是具體而微,佈置相當溫馨,店員的服務態度親切。



我們倆都點
omelette(蘑菇烤蛋餅的口味)跟法國麵包。




 

這個omelette味道很讚,吃起來不膩很順口,蛋香加上蘑菇香融合一股特殊的風味。




 



 


這是Philpot Museum,裡面有這個城鎮的發展史、歷史古物、還有化石展覽。這棟建築於1900年完工。想多了解這個地方的人文背景,參觀這個Museum有很大的幫助。



 



 


<的旅遊景點介紹請點這裡>>  

Lyme Regis是個蠻適合全家旅遊的景點,漫步在海灘欣賞沿岸的風光也不是不錯的選擇。這次的活動由Friends International所主辦,由一群熱心的當地英國朋友們帶著外國留學生到處去郊遊,順便藉由活動讓我們對英國生活有更多的認識。他們還提供英國接待家庭,接待的家庭會約學生到家裡吃晚餐或參加其他的戶外活動。費用相當便宜,幾乎只負擔油費。這是由基督教團體所創辦的活動,歡迎基督徒跟非基督徒加入他們的活動。如果想多深入了解英國的生活環境與文化背景,這是不錯的選擇喔。



 





<請點這裡>>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我想,這世上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偶然,不論是精心打扮盛裝赴宴的途中,老天爺卻猛然地下了一場大雨(英國好像常有這種「清涼的」偶然),或是偶而想偷懶邋遢一下偷溜到街口小吃買一枝冰,穿拖鞋邊走邊吃,卻被老師或學生逮個正著,各種奇奇怪怪有趣地無趣地偶然拼湊在一起,拼湊有時似乎太過正氣凜然,太過嚴肅的人生。



 



認識你也是一種偶然,一種美麗的不期而遇。好像汲汲營營尋尋覓覓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將忙亂的生活腳步拋開,便比較釋然地選擇了一個僻靜的角落坐下。你來,帶著似乎同樣的心情坐下,很久很久沒有聲音。突然,同時一聲放鬆的長嘆,你我轉頭對望,認識從此開始。好像虛無主義的雲來雲去,又像宿命論的「哎呀!終於找到了。」不管怎麼說,美麗總不是每天呼吸裏有的東西,更何況那種有默契的長嘆,更是喘氣了一輩子唯一個共鳴,你說是吧?



 



順便隨手將心情描述一下,也謝謝你,謝謝你的溫馨接送情,在深秋楓紅的淒清裡,有你來安慰我心,該是上天對我的恩寵吧。祝福你一切順心,今後我也將繼續為你多禱告,願主保守你。儘管這段的不期而遇來去匆匆,它卻將成為我們彼此美好的記憶,如此的際遇夫復何求?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北緯
40度天空城」分享的文章「我的生命回顧」裡的開場白這樣寫著:「當你們讀到這封信時,我也許已經往天堂的路上去了。很感激你們能來向我道別,撥冗出席我的葬禮。首先我必須說,因為實在放心不下你們,我其實不情願就這麼走了…..



生命最可貴之處就是因為它是如此地有限而短暫,而即將踏上生命盡頭的那一刻,人們所流露的情感竟然如此令人動容。他們究竟想表達著什麼呢?



 


頑子從<< 「我的生命回顧」>>裡引出下面的片段:



「我喜歡威爾斯(H.G. Wells)說的一句話『人類目前所達成的一點成就,以及我們陳述的過去所有歷史,不過是為將來要展開的一章序曲鋪路。』當我們閱讀時,我們能擴張思考,當我們書寫時,我們能傳達意念。」 



「創意並非藝術家、領導家、科學家或是發名家的專利,創意屬於那些永保年輕心靈和積極心態的人。」


「試著戴上『好奇心』的眼鏡觀看世界吧。你會驚訝地發現世界的各處角落埋藏著一顆顆光華燦爛的寶石。」


「同樣的,我也在此鼓勵你們,要尊重你們身邊的長者。我是一個有自信的人,因為我知道你們這些晚輩、朋友都看我為重,珍惜我的意見想法。『尊重』和『愛』是你們給我最好的禮物。」


「我鼓勵你們,要去尋找真理和知識。千萬別對生命喪失信心,雖然我們外在的軀殼是短暫且容易毀朽的,我們的內在心靈卻可以一天新似一天。….我發現當我們數算恩典,看我們所擁有的而非我們所沒有的,這便是積極的生活態度。」


「我為我擁有的一切感謝上帝,生我的父母,同我成長的親手足,愛我的夫婿,帶給我喜樂的孩子們。我也謝謝你們,不管我們友誼的時間長短,你們都在我心中駐留了。我愛你們。」


<<連結文章請點這裡>>




讀了這篇短文,使我想起母親曾分享過的小故事。那一年媽媽懷著弟弟在醫院裡待產,即將臨盆時,她因為大量失血,需要立刻輸血。剛好媽媽的血型是
AB型陰性,由於醫院裡的庫存不夠。情急之下,很幸運地找到自願幫忙的許主任。許主任是當時媽媽學校裡的同事,他一接到電話立刻到醫院救急。



而後過了幾年,媽媽因為調校到住家附近,跟許主任的交集也漸漸變少。又過了幾年,父母接到許主任的訃聞,才知道他因病過世。許主任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當父母參加他的「告別式」時,開場白卻是許主任生前已經準備好的錄音,他用很平靜的語氣問候大家,內容大概是:「很感謝各位弟兄姊妹來參加我(原本是名字,本文中以我來代替)的告別式,想到告別式都是靠家人代替答謝親朋好友,因此這次我想親自跟大家表達心中的感謝。請別為我傷心,我一切很好,因為我知道,上帝一直在我們身邊。有一天,我們也都會在天家相見~~」當時氣氛十分溫馨感人。



也許,那就是對生命的另一種「愛的實踐」。愛成全了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也滿足人類內心的渴望,也許因為愛,讓生命的永恆逐一實現。愛是一種高度的藝術作品,只要我們願意,它將在生命中作出完美的呈現。以下舉出一些例子跟朋友們分享~~~ 




~~~有一天小凡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出她的內心話,她的大意是說,她藉由參與團契與教會活動之後,領悟出上帝的「真理」與「愛」是需要由一群人相互扶持成長而提升的體驗。最可貴的她想傳達的訊息是:「
I want to share this wonderful moment with you, because I care about you.」跟好友的分享,有時真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她了解我心中的痛苦,卻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來鼓勵我,令人十分感動。



~~~「
Manhattan」裡的「等待的命名」一文當中,作者對於生命道出相當貼切的描述:「人的生活或藝術作品,大凡都是這樣的。展現的手法千變萬化,真要濃縮起來,也不過就是繞在那些千古不變的幾個主題之上。比如愛,比如離愁,比如童年,比如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掙扎,比如……
 

<<連結文章請點這裡>>



~~~「愛情沒有一定的模式跟期限,但是付出愛卻是一種極大的恩典。我很感謝因為有那樣的機會,使我發現自己有如此豐沛的能力去愛。也許需要那樣的體驗後,才會使我得以成長。我跌倒過,也受過傷,但是我需要成長,那是我的使命。」 

<<從寬恕看愛的原罪>>



 


~~~ 親子之間的愛,也是世界上最難得可貴的寶藏。「Poetlove」的「Che Guevara」也分享以下的小故事:「CHE不屬於一個女人,也不屬於一個家庭,他只是為心中的人民獻身革命。在他出發去玻利維亞叢林去為南美的窮苦大眾抗爭美國帝國主義前,他寫的一封信給最心愛的大女兒這麼一句話:『我今天寫給妳這封信,妳卻要很久之後才可以收到。但我希望妳知道我在惦記著妳。我想,妳是可以永遠為妳父親感到驕傲,就如同我為妳感到驕傲一樣。』」 

<<連結文章請點這裡>>


 

愛的分享與實踐,看似簡單,卻是需要用智慧去經營。所謂去蕪存菁,愛需要用濾網篩去人們表象的雜質,凡是金錢、學歷、成績單、權勢、一切外表的雜質通通篩盡~~~ 而後才能真正將愛實現。反璞歸真,也許當世俗的污垢去掉,愛才能回歸真正超然的本質。





愛是自我實踐與完成的行為,成熟的愛也反映一個成熟的個體。成熟的個體所呈現出的愛情、親情、友情是相互連結也彼此息息相關。「我的生命回顧」一文中的最後一句話『我愛你們』令頑子非常感動,相信我的老爸在回歸天家的那一刻,一定也是想著那句話。當時爸爸斷氣那一刻,家人眼睜睜地看爸爸的眼淚從眼角滑落下來,當時只管著哭並沒有留心,而後回想起來會感覺到一種訊息,也許~~~爸爸的淚珠隱藏無法言喻的情感存在;我相信,他始終深深地愛著我們。





所以在這裡頑子想跟各位好朋友們分享一點心得,『我愛你們』請不要放到「最後關頭」才講,其實我們可以天天跟家人分享愛,常常感受在愛的懷抱裡,並且在給予愛的過程中,享受一種犧牲奉獻的喜樂。我們所付出的愛,不是因為他人的回饋,而是去成就一種實踐的快樂。上帝真的很奇妙,祂賜給我深愛我的父母,不論我多麼不乖、不聽話、叛逆
….我的父母卻從不離棄我、對我的愛亦始終不變,也因為這股力量對於我的人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巨大力量。親愛的朋友~~~請珍惜身邊的幸福,讓我們成為散播『愛』的小天使,讓愛照亮彼此的內心角落。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大約在頑子國小一年級時,全家跟媽媽好友美琳阿姨全家,兩家子一起到動物園玩。我跟妹妹興奮地對著那些動物指指點點,到了猴子園區時,「阿!媽媽
~~媽媽~~」妹仔尖叫著,媽媽突然看見一隻大猩猩兩手緊握著妹仔的右手,妹仔當時才五歲,她嚇得哇哇大哭。那隻猩猩非常兇猛,死不肯鬆手的樣子,一直要將妹仔拖進鐵欄杆裡的架勢,老媽跟阿姨拉住妹仔跟那隻猛獸展開激烈的拔河比賽。



 




「救命阿,救命阿~~~」阿母一邊大聲叫喊,又一邊跟著美琳阿姨拉著妹仔,要將她拉出去,妹仔整隻右手被綁著鐵鍊的黑猩猩抓進籠子裡,嚇得我也在旁邊拉著我的阿母。(其實我忘了當時到底拉著誰,總之就是跟那隻黑猩猩作拔河競賽就是了)。



 




那樣的場面撐了將近30分鐘,可是感覺好像有三個鐘頭那麼長,旁邊圍觀的人只能在一旁擔心地替我們加油,卻沒有工作人員幫忙。最後那隻黑猩猩放棄了一鬆手,妹仔的手立刻被我們這一邊拉出去,獲得最後勝利,旁邊群眾一陣鼓掌歡呼。當時大家都很擔心妹仔的傷勢,妹仔鐵青了臉嚇得哇哇大哭,整隻右手臂被抓得都是傷,血跡斑斑看了令人觸目驚心。本來一個愉快的動物園之旅,卻儼然變成與黑猩猩爭奪妹仔大戰。



 




那隻黑猩猩鬆手之後,還一直瞪著妹仔,好像很不甘心的樣子。媽媽問她:「妳的手怎麼可以伸進去呢?不是叫妳不要跟動物玩嗎?」妹仔啜泣著說:「因為我看見它…..….想跟我握手。嗚~~~」真是可憐的妹仔。阿母說:「妳不要笨笨的,它要騙妳進去籠子裡,然後把妳變成小猴仔。」妹妹聽了之後大哭:「嗚~~~~~ 我不要變成猴子~~ ~~ ~~ ~~~。」

 





小時候喜歡去動物園,可是總覺得那羣動物好像並不怎麼友善,我們天真的以為可以跟動物們作朋友,可是往往事與願違。有一次參加媽媽學校的畢業旅行,那一次去野生的動物園,也就是所有的動物都沒有關在籠子裡,所有的車輛從他們身邊經過,場面相當恐怖。儘管我們坐的是巴士,車子面積相當大,看到幾隻獅子老虎還是嚇得說不出話。猛獸的眼神很深沉,好像等著好時機伺機而動的樣子,跟它們兩眼對看時,有種不寒而慄的生理反應。




 




當我們經過猴園時,猴子們一隻隻跳上車頂上活潑蹦跳,表演精采的迪斯可,然後大肆破壞車子的天線還有後視鏡,有些車子忘了收天線竿,被猴子拔除,有些後視鏡被轉到別的方向…..我們的車子雖然高,還是聽見車頂跳舞跳得火熱的「猴仔隊」。



 




後來我們進入長頸鹿園區時,總算稍微鬆了口氣,長頸鹿很高,它們只要稍微彎下脖子,整個頭剛好在我的窗戶旁邊,我搖下車窗,給它一根蝦味仙,它一張嘴,「嘩!」真是臭!真想餵它兩打青健口香糖。它吃了蝦味仙大概是覺得味道不錯,又低頭來跟我要,我又餵它一次,卻不小心碰到它的口水,心裡感到一陣噁心,乾脆整包都遞給它。心裡又不甘心,氣得關上窗戶,讓媽媽洗洗手之後,為了丟掉的那包蝦味仙難過地哭了起來。我最喜歡吃蝦味仙了,而且那還是唯一的一包,不但是特大包而且還是剛打開要吃,只能用一首歌來形容頑子的心情「阿~~~多麼痛的領悟~~~~ ~~~」(辛曉琪的『領悟』)。>< (長大之後,還一直把長頸鹿跟「愛吃鬼」畫上等號!)



 




長大後就幾乎跟動物園成為拒絕往來戶了,後來到美國的黃石公園,才又有了野生動物園的體驗。當時我跟一群朋友開車遠征到黃石公園,那裡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阿。在黃石公園裡我們看到毛茸茸的美國野牛、長得像小黃狗的野狼、馴鹿(有公的單獨行動的,也有成群結隊的)、小黑熊、還有一堆它不認識我跟我不認識它的動物類以及鳥類。



 




由於黃石公園的面積相當大,找到動物的機會實在要靠運氣,秘訣是當前面聚集車輛跟圍觀的人群時,大概就有「好戲」正在上場。我們開車途中遇到一群正在過馬路的鹿群,那時車輛全都自動停下來讓它們慢慢通過,有一隻公鹿,鹿角不但大且漂亮,像是小學的路隊長一樣,走在隊伍的最前方。一對鹿(一大一小,應該是母子)走在隊伍最後方,正要通過時,突然看見有輛車子動了一下,它們嚇了一跳將前腳收回不敢再過馬路。那輛車子見狀立刻熄火停止動作。母鹿安撫著小鹿,舔舔它,然後走到馬路對面等它,可是小鹿一副驚慌失措的模樣,在原地踱步猶豫了好久。那隻公鹿路隊長已經帶著鹿群越走越遠,它突然回過頭,看見脫隊的小鹿跟母鹿們,只見它大聲吆喝一聲,所有鹿群都乖乖蹲下來等待失散的那兩隻鹿。母鹿一直叫著小鹿,而小鹿看起來像是受到過度驚嚇的孩子,等了好久,後來母鹿大概覺得「養子不教誰知過」,看小鹿遲遲不肯過馬路,居然站起身然後走向隊伍集合。小鹿後來終於鼓起勇氣自己通過馬路,當它快要靠近母鹿的身邊時,竟前腳屈膝跪了下來,像是跟母親道歉似地,更誇張的是,它一邊跪一邊爬向它的母親。當小鹿靠近母鹿時,母鹿一直舔它,好像很高興又很心疼的樣子。母子重逢之後,那隻公鹿路隊長立刻起身,又吆喝一聲,號召全部的鹿群繼續前進。親眼看到這一刻我跟朋友們都被這一幕愣住了,鹿的親情居然這麼親密,而且它們還相當有團體觀念跟向心力。



 




如今的感想是~~~動物不能餵食人類吃的東西,不然會自食惡果。去動物園看看它們,也讓它們看看你或許也不錯。動物之間會流露出一種真摯的情感,也許,那種不矯情做作的赤子之情會帶給人類另一種生命的啟發吧。



 



 


~~~ 感謝好友小豆子提供珍貴的照片,讓頑子看了之後產生動物園的感想。~~~


 


<<圖片來源 ~~ 小豆子>>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音色(
timbre or tone colour),廣義來說代表聲音的品質。如果以美術的角度來看,紅、橙、黃、綠、藍、靛、紫,還有混合夾雜不同的色澤與透明的亮度-同樣的道理,不同的音樂品質表現出的色彩,也刺激人類對於音色所產生的情緒反應。音色也是音樂風格的大功臣,不論是喜怒哀樂或其他千百萬種的音樂風格,跟它的音色息息相關。例如說:會唱歌的人,能夠了解選擇不同的音色去唱不同的歌曲來詮釋音樂;不會唱歌的人,唱得每一首曲子的音色都一樣,沒有太多的差別。





每個樂器都有不同的音色,長笛、豎笛、雙簧管、豎琴、法國號、伸縮喇叭、巴松管、鋼琴、木琴
等等;甚至人聲:每個人聲音的高低音、講話的速度、聲音的厚度…..形成個體獨特的音色。若細分比較,每個人的聲音也有品質的分別,仔細聽聽身邊的家人朋友的聲音的話,會發現他們的聲音隨著情緒、健康品質、年齡的不同而改變,人們可以藉由「音色」傳達一種「訊息」,不同的聲音表現出不同的潛在意念。同樣的道理,每個樂器也會隨著不同的外環境在條件與人為操作的因素而作出不同的音色呈現。






和聲的結構通常被認定為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和聲可以製造出不同的情境。和絃分協和音程與不協和音程,一般而言,好聽的叫協和音程,難聽的都叫不協和音程,還有更難聽的叫噪音。音色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心情,它常常是音樂中重要的氣氛製造者,就像是電影裡有電影配樂用來串聯故事情節、或烘托特殊的氣氛情境。






音色也跟著旋律、節奏、節拍(
tempo)、跟音量而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音色讓人產生幻覺,例如,藉由音樂產生視覺效果,或激發出不同的情感導引(像是回憶起過去種種的人生經歷~~)。音色可以淡如清粥小菜、或是血脈噴張的爆發力、或是挑逗情慾、孤獨心情、幸福洋溢~~ 各種超越一切語言所能觸及的表達能力。



單獨的音色有它獨特的美感,而融合各式各樣的音色時也有它的豐富性。例如:小提琴有著它高音柔和的旋律線條,而交響樂則具有千變萬化的音色濃度。人聲也是,獨唱有獨唱的味道,合唱也有它的趣味性。







一起來欣賞「辛格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by John William)電影主題曲的片段音樂,別忘了,聆聽之外也請試著感受一下它的音色喔。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爸爸年輕時脾氣很火爆,小時候當他喊:「立刻給我準備完畢,我數到三,一、二
」每次喊到二我跟妹仔早已嚇得四肢無力,當他喊到三,萬一我們還沒集合出現,老爸氣得就「喊」打。他幾乎從沒打過孩子,因為媽媽總是護著我們跟老爸奮力一搏。「你不可以打我的孩子。」媽媽氣呼呼的在旁邊叫嚷,爸爸回答說:「我打孩子,不關妳的事。」媽媽又大聲說:「要打就先打我。」每次都是為了打孩子的問題,我跟妹仔不知看過了多少次父母面紅耳赤地爭論場面。當時很感謝媽媽「母雞救小雞」的精神,爸爸後來忍無可忍的情況,只好改罰跪,罰跪媽媽就安心了。刑罰嚴重時,罰跪還要加長時間,真是倍加辛苦,爺爺有時看不下去,會叫我跟妹仔先起來,爺爺心疼地說:「好了,起來起來,罰這麼重,真不像話。」又對著爸爸碎碎唸,只見老爸摸摸鼻子不說話,所以爺爺常常是我跟妹仔的「救難大英雄」。





頑子小時候動作跟烏龜一樣地慢,常把爸爸氣得「喊」打,當然也是用喊的。頑子很膽小,即使用喊的也嚇得「皮皮挫」(台語)。記得有一次唸幼稚園時,媽媽正在廚房炒菜準備晚餐,實在忙不過來,請爸爸幫頑子洗澡洗頭。細心的媽媽知道如何幫頑子洗頭而不會讓洗髮精弄痛眼睛,她會讓頑子舒舒服服地躺在椅子上,溫柔地幫頑子洗頭。可是爸爸不懂,叫頑子彎下腰,將洗髮精擦在頭上揉了幾下,就開始沖水。因為他的動作很快又粗魯,弄得頑子很不舒服,頑子突然起身,泡沫從頭上滑落到整個臉,我的兩眼痛得灼熱,情急之下,爸爸強迫我彎著腰,繼續沖水,我嚇得大哭,媽媽趕緊到浴室,看見我又站起身一次,黏答答的泡沫又佈滿我整個臉,爸又用力將我彎下腰,媽媽見狀氣得跟爸爸大吵一架,又快速地回廚房炒菜。我的哀嚎聲+父母的吵架聲+嘩拉拉水聲+廚房的炒菜聲
~~ 當時的場面真是慘不忍睹。






那次我的眼睛傷得不輕,整個左眼紅腫,送醫後也平安無事,儘管如此,媽媽還是心疼不已。第二天剛好爸爸要到北部出差,媽媽故意不起床幫爸爸準備早餐。一大早,我忽然起床,看見爸爸匆忙整理行李的背影,我呆呆地站著客廳的角落看他,不敢說話。等爸爸回過身才發現我,他走近我,然後蹲下身,溫柔地說:「怎麼呢?這麼早就起床拉。」我問說:「ㄅㄚˇㄅㄚˊ,你要去哪裡?」爸爸說:「我要出差去台北,一個星期後才回家。」我說:「喔。」爸爸看看我的眼睛,左眼紅腫得相當厲害,乍看之下有如鐘樓怪人,他輕輕地親我的額頭跟臉頰,接著又說:「爸爸跟妳說對不起,妳會原諒我嗎?」我委屈地紅著眼,點點頭,緊緊地抱住爸爸的脖子。臨行前爸爸留下一句話:「爸爸不在家時,一定要聽媽媽的話,要照顧妹仔。」我點點頭,便目送爸爸的背影離去,當時雖然年紀小,但是印象非常深刻。回床上之後,偷偷地躲在棉被裡哭泣,其實那時了解爸爸很愛我,眼睛也不再痛了,只希望爸爸快快回家跟我們相聚。






弟弟出生後,爸爸的火爆脾氣偶爾還會爆發,有次弟弟不聽話把爸爸氣壞了,竟然拿棍子打一下弟弟的小腿,誰知那無辜的孩子才三歲大,細皮嫩肉立刻出現一條紅色的血絲,全家當時正準備開飯,我跟妹仔正乖乖地坐在餐桌旁等候,被當時的情景嚇得不敢說話,弟弟痛得嚎啕大哭,媽媽非常憤怒,又跟爸爸大吵一架。從那次的「流血事件」後,爸爸將棍棒丟棄,「洗手」不再恐嚇打孩子了。






頑子唸國中時正值叛逆期,脾氣很不好,常常跟父母起衝突。國三那一年,爸爸突然工作遇到重大打擊,當時曾被停職一年。他的心情非常沮喪,媽媽為了鞏固家人的信心和士氣,將孩子集合,並且告訴我們,爸爸遇到生命中的瓶頸,無論如何要支持爸爸,要更加愛爸爸。我們「分工」陪爸爸聊天逗他開心,找事情給爸爸作,全家也常一起出去郊遊。也因此從那一年開始,我們愛上全家一起環島旅行,每年的中國年,就成為我們遠征的好時機。在那感恩的一年,全家之間的關係被改造成一股融洽的氣氛,也從那次開始,爸爸變了,他的脾氣,竟然從暴龍變成可愛的泰迪熊。






愛是值得一輩子學習得功課,儘管家裡經過不少風風雨雨,那一切不但沒有將我們擊倒,反而讓我們的愛更加堅固。老爸從年輕到年長的歲月,一點一滴將愛完整地呈現給孩子。他就如同一顆粗糙頑固的礦石,經歷過歲月摧殘後,卻磨練出一種內斂的光輝,讓孩子們看見那股犧牲奉獻的愛的亮度。為此,我深深以我的父親為榮。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今天介紹英國穀倉舞



<<
圖片來源(一)>>


英國穀倉舞(English Barn Dance)最早以前源於英格蘭、蘇格蘭、法國、北歐、還有西班牙等地。根據推測,這種舞蹈應該是模仿動物的舞蹈儀式。不過古希臘時期,這種舞蹈被視為不名譽的活動。到了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再度出現這種的舞蹈,不過法國應該是現代穀倉舞的發源地。



而英國的方塊舞起源於
the great Morris dance(由六個男人組成的舞蹈,女性不能參加)。後來到了17世紀,這種鄉村舞蹈在英格蘭廣泛地流行起來。通常兩個人為一組,有時大家圍著圓圈跳、有時4-6組為一個單位、有時直線排列兩排或三排、每次的音樂依照不同的舞步跟隊伍進行。舉行的場地大部分在教堂,通常是在收割季節舉辦,不過也有婚禮結束後舉辦,男女老少皆宜。



依照歷史記載,
"Dull Sir John""Faine I Would"這兩支舞已經在英國流傳超過300年之久。John Playford著作的"The English Dancing Master - Plaine and Easy Rules for the Dancing of Country Dances, with Tunes to Each Dance",貢獻918首舞蹈跟音樂。這種舞蹈是娛樂性質極高,音樂以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民謠為主,通常由樂團現場配樂,是至今最熱門的社交活動之一。



舉辦的場地通常在飯店裡、鄉村的穀倉、私人住宅、市政府、俱樂部、學校大廳、或戶外
….等等。舞步很簡單都是當場傳授,任何人都可以立刻學會,有點像是美國的方塊舞,幾個簡單的舞步就可以跳整首曲子。穿著的服裝不拘,輕鬆就好,鞋子最好是休閒鞋或布鞋。活動時間大約是2-4個小時。

 
<<資料來源>>



小凡前幾天找我一起去參加
Barn Dance,這次的地點在鄉下的穀倉裡面。裡面空間很大,農夫還免費為我們準備茶跟咖啡。



由於活動
7:00開始,一到現場,大家開始吃吃喝喝起來,我們這一桌都是女生,還有朋友準備手捲喔,好像來郊遊一樣,有玩又有吃,真是不錯。(跟頑子在一起絕對餓不著~~呵呵 )









 



 


過了不久,活動開始,首先是感恩崇拜儀式,感謝上天,感謝老天爺讓人們的農作物豐收。





 



 


接著就展開熱鬧搶搶滾的barn dance,因為頑子忙著跳舞,玩得不亦樂乎,只有拍到這一張。



 



 


一起來欣賞其他barn dance所拍攝的照片吧。  



 

 <<圖片來源(二)>>




 

<<圖片來源(三)>>



 


保證只要你跳過一次barn dance,接著你就會非常期待再去一次。它不但樂趣無窮,而且玩得滿身大汗,還有運動效果喔。^_^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圖片與資料來源>> 





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 1881-1945),是匈牙利人,也是20世紀著名的鋼琴家以及作曲家。他在音樂上最大的貢獻是採集匈牙利民謠(folk music),再使用新的創作手法將音樂塑造出另一種生命力。他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 in Budapest)就讀時與Zoltán Kodály結緣,後來成為好朋友,1905年起,兩人一起下鄉蒐集研究東歐民謠。也因為Kodály介紹認識德布西(C. Debussy)的音樂對於他的音樂創作有不小的影響力。  


 


其實李斯特(F. Liszt)跟布拉姆斯(J. Brahms)也曾經寫用匈牙利舞曲。不過他們僅止於吉普賽音樂的風格,而巴爾托克則將匈牙利音樂發揚光大。


 


巴爾托克將所蒐集的約2000首民謠編輯成兒童教材,利用不同的節奏、旋律、以及和聲結構。例如,著名的「小宇宙」(Mikrokosmos, 153 progressive piano pieces, 1926-1937)。「小宇宙」本來是為他的兒子Peter所寫的鋼琴教材,後來被發展成為現代鋼琴音樂學習的教材之一。


 


巴爾托克的音樂風格與創作受到LisztDebussyStraussStravinsky、以及Shoenberg的影響,而激發出另一種前衛的音樂風格。他的作品被視為無調性音樂,大量使用不協和音,個人風格強烈,極具富原創性。如此大膽的風格,也爲古典音樂注入新生命。由於巴爾托克對於非西方文化(non-Western culture)的音樂貢獻很大,在人類音樂學(ethnomusicology)的領域開啟新的里程。


 


他的一生受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威脅迫害,加上納粹統治德國的政治摧殘下,他的個性卻始終堅持不撓。因政治因素拒絕在德國發表音樂會活動,而遭到德國出版社取消合作關係。他的音樂在他所處的時代其實並不受歡迎,連他的國家都排斥他的作品。他所深愛的母親1939年過逝後,眼看歐洲政治動盪不安的情況,他舉家遷移美國定居(附註:他的母親也是他的鋼琴啟蒙老師,他的音樂學習受到父母的鼓勵與影響很大,因父親早逝,所以母親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精神依靠)。移民美國的日子並不順遂,由於身處異鄉種種不適應,拖著一身病加上經濟困乏,在1945因血癌不治撒手辭世。他過世之後,他的音樂才開始被重視,並且得到應得的掌聲與讚賞。


 







 


他將鋼琴視為敲擊樂器,以音色跟現實世界當作音樂背景。一起來聽聽他的鋼琴組曲Out of Doors1926)的片段音樂。


 



With Drums and Pipes:富有打擊風格、節奏性強烈。(頑子覺得像是忍者龜在地下水道裡抓狂地敲打水管的情形 @@ 




 



Barcarolla:由半音音階組成,如同船歌般的意境。(頑子覺得此首橫向的旋律線條清楚,有如微風吹破了湖面,一陣又一陣,船隨著水面的波浪前進。) 




 



Musettes:這是風笛曲,利用大小調混合的音響,低沉的裝飾音模仿著風笛的吹奏方式。  




 


 

Night’s Music:夜曲,形容夜裡蟋蟀的聲音、青蛙的低沉的音效、鳥兒啁啾地歌唱、蝙蝠鼓動翅膀的聲音還有一些其他的聲音,利用混合和聲(cluster chords)所造成「夜景」的效果。 






The Chase:利用反覆的固定樂句(ostinato)、大跳音程、八度音、平行九度、不協和音程等等,製造出緊張刺激的情緒。(頑子覺得很像警察捉小偷的現場實況。)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圖片製作 by 阿默 >>



小時候全家睡在一個房間,媽媽、我、還有妹妹睡床上,爸爸睡在床邊的地板。我常常滾落床,重重地壓在老爸的啤酒肚上。以我的翻床技術-重力加速度-自由落體的好功夫,「蹦!」一聲後,接著傳來老爸痛苦的呻吟聲「喔!喔!喔!」從小我睡覺的姿勢就很不安分,很會滾,會亂踢,還會推擠別人下床,所以家人都不喜歡睡在我旁邊。



 



有個表妹跟我十分要好,我們彼此分享很多小秘密,有次我們全家去她們家作客,她跟我睡在同一張床。她的媽媽凌晨來巡視我們有沒有蓋被子時,發現她不見了,緊張地問道:「阿萍,妳到哪裡去了,我怎麼看不到妳。」恍惚之間,我聽見身體下面傳出這樣的聲音:「媽媽,我被姐姐壓在下面,她都一直擠我,害我睡覺都貼在牆邊。」為了保命,從此以後表妹再也不敢跟我睡。



 



小時候到外婆家玩,外婆家有五個美麗的「魔女部隊」(因為頑子常常跟阿姨們吵架、打架,所以叫她們魔女部隊)。阿姨們都不喜歡跟我睡,因為當時年紀很小,一張雙人床可以擠三、四個女孩,外婆一定睡在我旁邊,免得我把其他人「踢」下床。「我不要跟頑子睡,她都會踢人家下床。」小阿姨這樣抗議著,妹妹也會說:「我不要睡姐姐旁邊,她都會壓我,她好重。」我不以為然,也會說:「我哪有?我沒有踢床。」小阿姨又說:「妳每次都說不會,然後睡著後就開始踢。」我又抗議了,還拉長音調:「我~~~~~~。」每次睡覺前總是為了跟誰睡而大吵一番,可憐的外婆總是要努力地安撫我們。外婆作「調停」時會說:「頑子來睡阿嬷旁邊,來,我的寶貝乖孫子。」印象中,阿嬷睡覺前總是對我特別溫柔。



 



老一輩的人總是覺得女孩嫁不嫁得出去,是件相當重要的大事。外婆常對我說:「頑子阿,妳這麼會踢床,要是以後被人家知道,會被當笑話,就沒人會娶妳了。」奇怪,從小外婆就很怕我嫁不出去。由於小時候長得醜,加上從娃娃時就亮著一顆大光頭,家人都說我小時後長得像男生。不過,當時沒有「危機意識」,所以我並不會感到太自卑。記得外婆小心翼翼地幫我把照片收好,還神秘兮兮地對我說:「妳的娃娃照片可千萬不可以被人家看到知道嗎?不然沒有人要娶妳!」哇,聽起來怪嚴重地,可惜頑子一向當作耳邊風。><



 



記得我的曾祖母(外婆的媽媽)也是很怕頑子嫁不出去,她有一次突然問我:「妳幾歲了?」我回答:「十八歲。」她緊張兮兮地說:「咦?妳阿母怎麼沒有給妳戴朵花?」接著她就質問媽媽為什麼沒有讓我在頭上插花,媽媽拉高嗓子說:「唉喲~~ 阿嬷,現代女孩不戴花了拉,不信妳問頑子,問她要不要戴花在頭上。」我馬上接著說:「我不要啦!我不要戴花!」曾祖母抓起我的手輕輕地拍我的手,又小心翼翼地在我耳邊說:「妳這個蝨母仔(台語),不要笨笨的,難道妳不怕嫁不出去喔?」頑子表情錯愕,差點「噴飯」大笑,不過看老人家那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樣不敢笑出來,當時忍得相當辛苦~~~



 



又離題了~~ 咱們趕緊回到今天的主題。由於小時候翻床的「罪狀」百出,所以我一向不喜歡跟人家睡。以前當女童軍去露營,把旁邊的朋友踢得淤青,還誤認是半夜被鬼踢。真恨不得將自己手腳綁起來,以免禍害其他人。



 



後來出國唸書,宿舍裡睡得都是單人床,而床總是靠在牆邊。半夜常常聽見「蹦、蹦、蹦….」偶爾感覺自己的腳踢得很賣力,白天驗傷時總會發現淤青。現在住的英國媽媽家,房間裡有張大大的雙人床,睡得超舒服,整個床可以任我翻,左空翻、右空翻、上踢、下踹、十八般武藝樣樣「翻」!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今天下午跟好友小凡到河邊散步,由於天氣實在太好,「人潮」跟「鴨子潮」顯得熱鬧非常。這次又看見另一個綁著「牽狗帶」的小朋友,上次是全身的五花大綁,這次看見的只有牽著手脕
。小朋友目不轉睛地看著鴨子們,一不小心媽媽牽著的帶子突然掉了。小朋友一直叫著「呀
~~~~」聽不懂的娃娃語跟鴨子們說話。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playground,人沒到聲先到,快樂的笑聲盪漾著四周,好多小朋友跟家長們都樂在其中。





我們看見一個小娃娃坐著盪鞦韆,媽媽在一旁陪他玩,看他開心的樣子,我們不禁被這樣的景象吸去了注意力。總覺得小朋友有股「自然渾成」的魅力,可以把快樂很直接地表達出來。







 P
layground裡的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有幾個家長守在旁邊,耐心地帶著他們的小小孩,有個小娃兒還不會走路,也興奮地跟著姐姐爬繩結「攻頂」,再從上面滑下來。而他的老爸就這樣反覆地一直守護著他爬上爬下。(真是辛苦的多桑~~)





有對父母帶著女兒回家,他們的背影令人感到如此熟悉,卻又遙不可及。家園可以是美麗的天堂,也是孩子們的避風港,有家的孩子就是寶。看著小朋友臉蛋那滿足的蘋果臉,真是可愛極了。





ps
我好想家 ~~ ~~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我很怕突然停電,特別是在黑夜裡,小時後在家裡只要突然停電,我跟妹妹都會不由自主地大叫:「停電了,阿
~~我會怕~~」我們自動「歸隊」回到客廳,然後緊緊地依靠著彼此,等著爸爸找出手電筒,並解決電源的問題。有時是主開關跳機,有時是整個社區都鬧停電,停電時,好像都會聽見鄰居家的狗叫個不停,更增加出恐怖的音效 ~~~~ ~~ ~~~



 



以前的舊家在公務員宿舍,房子很小不過五臟俱全,爸爸總會準備一隻超亮手電筒,手電筒一直都是插在充電器裡,一旦需要用到時只要從充電器取出就足夠照亮整個客廳。後來搬到新家,房子變大了,還有三樓,一旦跳電,我跟弟弟、妹妹都會嚇得亂叫,因為害怕又急著想趕到一樓的客廳跟大家「團員」,有次弟弟在慌亂中摸黑找路竟跌倒,鬼哭神嚎般地大哭起來,「搶救阿弟大兵」的救援的速度也相當緩慢,現場有如鬼屋般地混亂。後來爸爸在樓梯中間各安裝跳電燈,又規定小孩的每個房間都要自備一支手電筒。後來跳電時,家裡不但變得燈火通明,還可以聚在客廳裡,一邊等待電源恢復一邊開心地聊天。記得妹妹總是很怕我跟弟弟將手電筒照自己的臉,又裝鬼臉搞笑,她總是被嚇得毛骨悚然,緊緊地瑟縮在媽媽旁邊。停電時,我們最怕去上廁所,弟弟一定要媽媽陪他去,我跟妹妹一定相伴隨。我最怕黑夜裡上廁所,加上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稍有「怪影」或「怪聲音」,足以把自己嚇得魂飛魄散。「妹仔,妳可千萬不要丟下我。」去一趟洗手間,膽小頑子總是要不斷叫喚著妹仔,確定她還在身邊。停電是個很特別的體驗,尤其是那個正在洗澡的倒楣鬼,必須趕緊穿上衣服摸黑走出來,才是刺激恐怖哩。



 



曾經在學校的琴房裡練琴到一半時,「蹦!」一聲停電了,整棟大樓只有幾隻「小貓」,而那天剛好是特別的假期,很多人都去度假,到琴房練琴的人特別少,誰來解救我們呢?我只記得當時「伸手不見五指」般的黑夜令人毛骨悚然,記得大樓裡有個阿伯,平日常看到他在大樓裡走來走去,這下怎麼不見人影啦?!遠方傳出一個女孩帶著顫抖的聲音:「請問有人在這裡嗎?」不久,另一個聲音從別處傳回來:「我在這裡,可是我不知道妳在哪裡?我看不到自己的手。」我也回答:「還有我,可是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找到妳們。」….有個聲音這樣說:「我貼著牆壁走,妳們都不要動,告訴我妳們的位置,我來找找看。」 我們就這樣一直「等」著那個人來搭救,好讓我們可以快快團聚在一塊兒。我們透過聲音的傳遞,在黑暗中表達出安慰且溫暖的訊息。也許,我們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誰,儘管同樣是音樂系的學生,我們卻不曾真正認識過彼此。在這時,我們卻成為共赴患難,站在同一線上的「戰地同胞」。不久,當我們感到彼此的聲音越來越接近,正當每個人雀躍著彼此即將接近的那一刻,燈突然亮了。我差點傻了眼,在我眼前有兩個人,面孔卻十分生疏,而她們以前也從來沒注意過我。儘管如此,當電源恢復的那一刻,我們都興奮不已大聲歡呼。



 



小時候怕停電是因為怕鬼,怕看見不該看的「東西」,長大後停電,則是怕電器有沒有壞掉,剛剛電腦的資料有沒有存檔,怕小偷侵入家裡….。以前認為夜晚跟黑暗是劃上等號的,不過這樣的理論後來不攻自破。曾經跟一群團隊到野外去露營,記得有個夜遊的活動,是利用手電筒跟著已經設計好的「地圖」,一路上沿著所指示的「記號」找路。還記得走到山坡地,經過「夜總會」時,當時皎潔的明月有如客廳裡高掛的大燈,照亮了整個山坡地,根本沒有人家形容的恐怖感。原來夜晚的星空是如此燦爛奪目,有著令人目不暇給的魅力。(然而那也是要看當天的天氣狀況。)



 



停電時倒是有個好處,就是手中的工作必須被強迫停止進行,好像看電影時,這一幕的影像被立刻刪除,而那段時間像是「多出來」的,觀眾什麼都不能作,等待中只好跟附近的人聊天打屁、磨時間。現在科技發達,電器用品都有保護的措施,一旦用電過度就會跳電,應該是不用太過擔心。如果仔細追溯其原因,害怕停電,多半都只是自己編出來的「恐懼幻想症」。記得阿母在停電的時候,總是喜歡說笑話給大家聽,講到興奮處大家都抱著肚子哄堂大笑。開懷大笑之後,所有的擔憂害怕通通消逝散盡,膽子也變大了。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印象十分深刻,文章內容寫著關於停電,從剛開始全家都討厭停電,直到後來全家領悟到藉著停電那片段「多出來的時間」,卻可以讓家人的愛彼此更加靠近,一旦停電則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預期的Surprise!能用這樣的心情面對生命中的「Surprise」,如此甚妙 ^__^ ~~~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今天房東太太
Maggie特別招待家裡的三個房客吃飯,是為我跟另外一個室友餞行。Maggie準備豐盛的英式晚餐,她說因為我們聖誕節都不在英國過節,所以她當作聖誕晚餐提前為我們慶祝。



 



 


為了今天的晚餐,下班回家後她準備晚餐的時間大約花了兩個多鐘頭,我們七點半才開動,真是辛苦她了。



 



 


她的三位房客分別來自台灣、大陸、以及捷克。捷克的室友跟Maggie分享好多關於她們到北非以及沙漠之旅的經驗,頑子跟大陸室友聽得津津有味,真迫不及待想親自去走一回哩。



 



(頑子負責拍照就就省略拉~~  @@")



這次的晚餐一共有烤馬鈴薯、烤南瓜、烘烤雞肉、水煮蔬菜、肉泥、還有香噴噴的肉醬。

 





 



 


義大利白酒是今晚的飲料。



 



 


這是每一個人用餐的擺飾用具。



 



 


Maggie很喜歡蠟燭,這盞蠟燭真是羅曼蒂克,雖然用餐的成員都是Women,氣氛還是相當溫馨。



 



 


這次的晚餐是我吃過最棒的英式晚餐,如果在外面的餐廳,這可算是相當昂貴的一餐,我們真是有福氣能如此飽餐一頓!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
圖片來源>> 





音樂史上的「德國三
B」- 巴哈、貝多芬、布拉姆斯(BachBeethovenBrahms),這三位傑出的音樂家在音樂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也是令德國人深感驕傲的作曲家。
 





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出生於Hamburg,他雖是浪漫時期的作曲家,不過他的作品則傾向古典時期的風格。劇說,當時他的樂迷跟華格納的樂迷勢不兩立,音樂華格納的音樂具有豐富的戲劇張力以及融入澎湃的情慾色彩,而布拉姆斯則是比較崇尚「純音樂」-(pure music)的抽象概念。打個比喻來說,華格納的作曲以歌劇最為熱門,而他的歌劇都以愛恨情仇的情節做為題材;布拉姆斯的作品則是以純器樂曲居多,而且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標題」,也就是沒有故事情節,但是藉由音樂本身自然呈現一種抽象的意境。(附註:「抽象意境」-頑子認為就是音樂本身凝聚的一股生命力,音樂生命像是不斷重疊色澤的調色盤,聲音本身是不斷地重生與消逝的過程。)



 




他曾受到舒曼(
Robert Schumann)的讚賞,舒曼應當稱為伯樂,當他看見千里馬-布拉姆斯,就大大地提拔這位年輕的音樂家,舒曼夫婦也因此跟布拉姆斯成為莫逆之交。後來舒曼得了精神病,被送入療養院,而後病逝,布拉姆斯便自願擔負起照顧他的妻子克拉拉(Clara)以及他們的七個子女。


 




在布拉姆斯的內心裡,藏著一份情感在克拉拉身上,他們之間維繫著柏拉圖式的戀愛。他一生未娶,也許跟克拉拉有關。但是他隱藏的愛在音樂的世界裡,卻完全赤裸呈現,他的愛像是旭日初升的太陽,朦朧之間帶著溫暖以及痛苦的情愫。他的愛是如此真摯渴慕卻又是世俗所禁忌的恥辱。


 




以上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分享一首曲子,也就是布拉姆斯在
1859年所創作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D minor, op. 15)。鋼琴協奏曲的組合,是「鋼琴獨奏」+「管絃樂團」。記得頑子第一次接觸到這首音樂時,感情立刻瓦解,哭得好慘 ~~~ 這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共有三個樂章 ~~



Mov. I
          Maestoso

Mov. II         Adagio

Mov. III       Rondo: Allegro non troppo



這首曲子首演於
1859122日,在德國的Hanover演出。五天之後,在Leipzig演出,卻遭到聽眾的噓聲四起表示不滿。布拉姆斯給他的好友Joseph Joachim信中寫著:「I am only experimenting and feeling my way..」接著又難過地說:「all the same, the hissing was rather too much!」儘管如此,擁護他的樂迷們仍然不減,而在他過世之後,他的音樂反而更加受到重視。  <<�資料來源>>
 






一起來欣賞,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片段音樂吧。^_^




















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